1月11日,一家幼兒園舉行了一場隆重的“集體婚禮”,100多名孩子“結婚”。婚禮有主婚人,孩子們穿著禮服互相承諾,小“新郎”要給小“新娘”戴戒指,他們的爸爸媽媽也在婚禮現場見證。(1月14日《鄭州晚報》)
這場“集體婚禮”迅速引起眾輿論嘩然,有支持聲音說,這有利于幼兒的性啟蒙教育,有拍磚者說這只是場扭曲了的“過家家”游戲。園方解釋說,幼兒園中大班孩子目前已經開始進入“婚姻敏感期”,舉辦“集體婚禮”目
的是為向兒童灌輸健康的婚姻觀,促進孩子性心理的成長發育。
真正意義上,這只是一場性教育的作秀。或者說這次模仿和表演,孩子們只是老師和家長眼中的主角,他們在用老師的方式來配合所謂的心理教育。他們不會通過這場“集體婚禮”而明白什么是真正的愛情、婚姻和性。幼兒
園過早地“談婚論嫁”和“深度剖析”對孩子們并沒有什么好處。
從心理學來看,“集體婚禮”不是對孩子心理健康的合理引導。佛羅伊德把人格發展分為五個時期,其中大約3歲到6歲,是最重要的心理性欲階段,即“性器期”。在這個時期,隨著孩子自我意識的產生,在性別上開始有了
性別之分,慢慢的會進入“婚姻敏感期”。這也是兒童認知社會關系的一個必經過程。這時候孩子的性活動是無意識的、不穩定的,甚至是盲目的,幼兒園和父母應采取恰當的方式幫助孩子。在孩子不懂的婚姻的時候,引導
孩子“承諾”忠貞、承諾愛情,在某種程度上,則會更加刺激孩子的好奇心。
教育理念的多元化并沒要求教育要極端化,過于前衛的教育并不利于孩子的健康發展。婚紗、承諾、親吻……這些親昵舉動,反倒把孩子成長過程中很自然就能度過的一個問題給強化了。學校作為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個重要
影響因素,應對他們進行科學教育,讓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在天真活潑的年齡,順其天性給他們更多的童真快樂,絕不可隨意進行揠苗助長。
“集體婚禮”做法不值得效仿。性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學校和家長要在孩子天真無邪的時期,遵循成長規律,給他們的快樂成長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