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天津大學幼兒園大三班的幼兒們,親身體驗了美國常春藤名校教授為他們量身打造的“尖子智才”實驗課程。而在接下來的15周時間里,幼兒們將和不會說中文的美國“外教”一起學習生活。
實驗課剛開始,畢業于哥倫比亞大學的幼兒教師米歇爾·賴克博士就告訴幼兒們:“今天的課程是"畫樹",大家要用眼睛、手、耳朵,甚至用鼻子去觀察自己要畫的樹,然后再用鉛筆畫出來。”
很快,一個男孩告訴賴克,他要畫的樹樹皮像“石頭”。盡管在普通人看來這個比喻并不太恰當,但賴克仍然笑瞇瞇地說:“對,它很硬是不是?”并繼續引導幼兒們用不同的感官去認識樹、了解樹。不久,有幼兒提出新的問題:“這棵樹有那么多的枝,該怎么畫啊?”賴克告訴她:“把你觀察到的畫出來就可以了。”
很快,幼兒們的畫都完成了。盡管同一棵樹被幼兒們畫成了完全不同的形態,但賴克卻并沒有教他們樹應該怎么畫,或者該畫成什么樣子。“這只是個開始,隔段時間我還會讓幼兒們來畫樹,如果他們看到了區別并且畫出來,我希望他們告訴我為什么有區別;如果沒有區別,我也會讓他們告訴我為什么。”賴克說,她希望借此來引導幼兒們學會像“科學家”那樣觀察,了解自然的生長變化。
“教什么、在哪里教、怎么教,這是教育的三要素。”紐約大學高級教育顧問切爾西·貝利教授介紹,實驗課程著重強調了授課的環境和方法這兩個要素,“我們將對教室進行重新布置,劃分出科學區、藝術區、積木區、表演區等,新增大量課件,用這些工具來調動幼兒們的求知欲。美國教師在與中國教師搭檔授課的同時,還要觀察幼兒們的學習狀態,隨時調整授課方式,為中國教師提供更好的建議。”
貝利教授告訴記者,她相信幼兒們的好奇心是沒有邊界的,甚至老師也需要向幼兒們學習,他們要做的就是讓幼兒學會“不停地觀察”并且有“嚴謹的邏輯思維”。貝利教授說,美國的幼兒在2歲之后就被有意識地進行“獨立”教育,成年人會引導幼兒們做一些系扣子之類的力所能及的事情,并相信他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護自己,“但是,中國的老師似乎對幼兒們"管"得多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