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朋友私下玩的“娃娃親”游戲,如今居然搬上了臺面:由 的教學當中,因為孩子成長的需要,學校通常會通過‘過家家’等游戲,讓孩子進行角色扮演,體驗家庭中的角色差異,這是孩子在成長中的需要。”叢倩禎說,至于舉辦集體婚禮,她認為這是大人把自己對于婚姻的想法投射到孩子身上引發的行為,而非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身心發展的需求與渴望。
是否每個孩子都渴望知道婚禮的內涵,這是個值得探討的話題。“自發有需求的孩子可以個別展開引導,但是不是100多個小朋友都有體驗婚禮過程的想法與需求呢?”她表示,園長的這種做法有待商榷,至少舉辦集體婚禮“利于日后性心理健康發展”的說辭并不科學。
與此同時,針對此案例,華東師范大學學前教育系教授朱家雄以“離奇”一詞形容了他聽完后的感覺。“他們根本不懂性教育,可舉辦的利于孩子日后性心理健康發展的活動很多,完全不至于到這個地步。”朱家雄表示,若是孩子根據需求自己開展類似游戲,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這并不是兒童的自發游戲,而是上升到了一個官方行為,是有組織、有計劃、按一定目的舉辦的活動。“舉辦集體婚禮根本就是為了吸引眼球,完全可能會變成對孩子的誤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