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事之于孩子,就好像陽光、空氣之于人類。有一本書叫《喂故事書長大的孩子》,故事不能吃,何以來“喂“孩子呢?作者在書中解釋:“把故事書當牛奶來喂,照三餐外加點心和夜宵,每天讀給孩子聽。”而在北大公學幼兒園,我們精心準備了豐富的“故事大餐”包括中外童話故事、寓言故事、歷史故事、成語故事、勵志故事、美德故事、民間傳說故事等1400個素聽故事。在孩子進餐的時候、入廁的時候、加餐的時候、區域活動的時候、睡覺的時候……“喂”給孩子。這些不知不覺流過的“聽故事”時光,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誦讀:

另外;唐詩宋詞對幼兒來說也并不陌生,很多家長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教寶寶學說《憫農》、《春曉》、《詠鵝》……寶寶牙牙學語時就已經會了不少唐詩。但是;孩子是不是真的理解了?是不是明白了?家長無從知曉,也不在乎孩子是否真的學會了,只是在表現形式上,似乎孩子已經掌握了,然而;孩子只是簡單的一個背誦,屬于種機械式記憶,隨著時間的流失,孩子就會忘記。對唐詩、宋詞能夠理解寓意,并非能感受到古詩詞中的韻律美及中國文化、語言表達的精髓。在理解的基礎上學習,才能達到終身難忘。例如:我們在教授幼兒學習宋詞;辛棄疾的《青玉案》時,我們將復雜的語言變成可視的圖像、景致,以畫面感及有韻律的誦讀中,讓幼兒真實感受到在正月十五鬧花燈的夜晚中人、物、景、像、聲的結合,使幼兒喜歡上中國古典文學與古詩詞的魅力,并能將自己理解的內容講給爸爸、媽媽去聽,和家長一起去感受。
·閱讀:

日本圖畫書研究者松居直曾用一個公式來說明帶插圖的書與圖畫書的區別:文+圖=帶插圖的書,文×圖=圖畫書。
真正的圖畫書是文字和圖畫都在說話,甚至沒有字全是圖畫,孩子可以根據圖畫自己想象編故事。繪本閱讀注重幼兒看圖讀書的習慣,幫助幼兒借圖理解,借圖發揮,借圖創意,借圖創編的過程。
一直以來小學生最怕的就是寫作文,甚至于寫作文都是在模仿中完成,其實;幼兒一旦出口成章,也就能達到流利書寫能力。而繪本閱讀就是提前幫助孩子學習看圖講述,學習看圖創意,從圖中找出作者的核心思想,利用自己理解的語言表達出來。為今后孩子入小學寫作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加之持之以恒的閱讀圖畫書,孩子的專注力、想象力、思考力、邏輯思考能力、幽默感等也會自然而然地得到發展。而且重要的是,經典的繪本圖書,一頁頁呈現在孩子眼前的插圖,仿佛“書本美術館”,讓孩子百看不厭,每次都能發現新的細節和故事。
我們精選800多本經典繪本,分布在四個年齡段,每個年齡段200本,給孩子一個閱讀的饕餮盛宴。
·識字

·表達:
